《欢乐颂》终于大结局了!你知道吗?贝多芬和席勒可为它操碎不少心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欢乐颂贝多芬中文演唱导语   听说《欢乐颂》昨晚大结局啦?你知道吗,《欢乐颂》背后可有两位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天才为这部作品操碎了心呢~诶这小编是不是吃错药了?   《团结报》文史e家(ID:wenshiyijia2016)原创,转载务必获取授权。   童鞋们,大家知道《欢乐颂》吗?   某编:知道知道,来,和我一起唱~   “致有梦想的灵魂   我们能一路纯真   多少人羡慕你我有这种缘分   能和我相爱的人   去追求不离不分   多少事远去留下身边的人   ……   啪~收下我的砖头,不要客气!   今天我们要说的《欢乐颂》,可不是昨晚刚大结局的22楼五美所住的“欢乐颂”小区。而是二百多年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欢乐颂》,这是一首在1785年由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诗歌。贝多芬为之谱曲,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   贝多芬在一生之中一共有创作九部交响曲,在这其中《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最高造诣,它不仅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加进了合唱而且其宏伟的构思和开浪漫主义先河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欢乐颂》是整个交响曲的顶峰,一百多年来,它被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在1992 年欧盟正式成立后, 被正式定为欧盟的“盟歌” 。2003 年7 月10 日, 欧盟宪法草案赋予欧盟“法人身份” , 《欢乐颂》成为法定的“欧盟盟歌” 。   贝多芬, 这个音乐巨子、交响乐大师, 在他著名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里, 一改传统的纯器乐演奏形式, 用强有力的人声合唱来结束, 而唱词正是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第九交响曲》也因此开创了交响乐的崭新形式, 成为音乐界的扛鼎之作和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   席勒   18 世纪后期, 席勒相继创作的戏剧《强盗》和《阴谋的爱情》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由于他的作品直接鞭挞德国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他本人也受到当时的欧根公爵的迫害, 不得不出逃在外, 过着负债累累、困窘漂泊的生活。   1785 年, 莱比锡格·克尔纳等4个仰慕席勒才华的年轻人写信给席勒, 邀请他去莱比锡, 路费由他们负担。席勒接到信后, 十分感动,他立即从曼海姆出发, 不顾路途劳累和奔波困顿, 连续走了8 天, 到达了莱比锡。在这里, 他受到了4 位朋友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刻感受到了可贵的友谊和人间的温暖。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触发了席勒的灵感, 因此, 他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创作出了《欢乐颂》。   《欢乐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颂歌体。诗歌热情洋溢、气势磅礴、意境恢弘、文字优美, 它歌颂了人间欢乐, 宣扬博爱的思想。席勒歌颂友谊, 认为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有了它, 人类才有了温暖;他也歌颂自然——人类的母亲。在大自然中, 万物平等, 即使小虫也能和天使一样快乐;诗人更赞美欢乐, 把欢乐比拟为天上的女神, 能弥补世间一切的裂痕, 她是自然界的动力, 能推动世界永恒运行。   欢乐使鲜花绽放、太阳照耀, 成为人类生活的向导, 引领人们追求真理和信仰;欢乐使人类变得宽容, 让世界充满了友爱;同时, 席勒也赞美上帝, 特别是在副歌里, 喊出了对上帝和神灵的向往。   全诗始终充满着乐观和进取的精神, 使读者在诗中自然地感受到欢快的情绪、生命的热情和人类的奋发精神。   二   席勒的《欢乐颂》于1786 年发表在他主编的杂志上, 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 有很多人都想把它谱写成曲子, 并做出了尝试, 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   贝多芬   他早年就已经读过很多席勒的作品, 被席勒作品中的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所震撼和鼓舞。当他接触到了《欢乐颂》之后, 诗中热情洋溢的文字使他得到了审美的享受, 而追求自由的精神正好和他当时的理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于是他心中那股创作的冲动再也无法抑制, 从此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潜心谱曲历程。   1793 年1 月, 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的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 …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 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 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 只有23 岁。   从那时起, 贝多芬就开始断断续续地为《欢乐颂》谱曲创作。1811年, 贝多芬打算将《欢乐颂》谱写成一部独立的合唱曲, 而不是将它与交响乐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 贝多芬又在计划创作第九和第十交响曲, 并打算将第九交响曲作为器乐演奏, 而在第十交响曲中引入人声演唱。贝多芬在1795 年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后来的《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 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   1822 年, 他拜访了莱比锡的一位著名乐评人, 并告诉其说, 他将在第十交响曲中运用合唱。另外他想将演唱运用到交响乐中这一构思的产生还在于,那时他已经在运用器乐的表现手法和资源方面耗尽了脑力, 于是运用人声演唱就成为跨越器乐局限性的一个势在必行的办法了。但是要用人声合唱, 就必须有唱词才行。唱词的选择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   那段时间正是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时候。尽管那段日子黑暗、暴戾, 但这位日渐衰老、严重失聪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 对革命、对未来抱着无限的希望和执着的追求。因此他的音乐里需要同样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召唤的文字作为其映证, 达到音乐和文字在主题上的契合。因而席勒的诗歌《欢乐颂》就成为了贝多芬音乐中的不二之选。于是, 从1823 年8 月起, 贝多芬正式创作的《第九交响曲》, 并于1824 年2 月完成。席勒的《欢乐颂》在此刻终于结出了硕果, 这时距贝多芬最初开始构思已经历经了31 年之久。   三   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可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巅峰和总结。其构架广阔、思想深刻、形式丰富, 是第一部将人声音乐引进器乐演奏的交响乐曲。   2012年德国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 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现成规范, 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等多种形式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史诗般的壮丽颂歌。柏辽兹将这部作品称作“人声和器乐的联盟契约”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 并坚信斗争将以胜利而告终, 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2012年德国波恩贝多芬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   《欢乐颂》使席勒的人类之爱与贝多芬的理想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人们在此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与享受, 更能够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到人类锲而不舍地追求自由和欢乐的伟大精神, 这正是贝多芬想要达到的目标。   2014年,“欢乐颂”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及合唱团音乐会。   罗曼·罗兰说过:“音乐和思想从来不牺牲自己, 而是相互使对方丰满。”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两大河流的汇合点:一条是席勒的诗歌, 另一条就是贝多芬的音乐。正是由于这两者完全融合, 贝多芬的首演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可见, 贝多芬的音乐与席勒诗歌的结合是历史的结合, 是音乐史上的伟大创举。   作者 | 霏霏   编辑 |陈晓燕 杨镝霏   文史e家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好文推荐:点击文字,立即查阅   喜欢今天的内容吗   请给我一个大大的   贝多芬欢乐颂dj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