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歌词完整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口”。网上有专家说,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战,加剧了紧张局势,带给普罗大众更深度的焦虑感,这是事实。更有专家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本来都快跑不动了,以前通过国际贸易,还能弥补一些增长,而投资早已产能过剩,消费升级乏力,出口严重受阻等等。
首先声明,写下这个标题,在下论题并非中央大局,“妄议”的罪名斗升小民可吃罪不起。这里只是从民间底层的视角,说说对内需经济的一些感受,旨在探讨文化理念上如何引导国人从商做出反思,抛砖引玉,与方家交流一二。
1 全民创业不是都要去做生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社会“360行,行行出状元”。全民创业,并非人人都要去做生意。做生意是靠个人的智慧、能力与服务,让消费者乖乖地从口袋里掏钱给你,实话说,这比当个政府官员发号施令艰难得多了。
中国有5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里面几乎全是残酷争斗的“帝王术”与教化牧人的哲学,缺少的正是现代商业需要传承下来的商业学统。改革开放四十年,对现代经济学、商学、管理学等西方商业文化的如饥似渴地学习,始终伴随着中国商业奇迹创造的全过程。奇怪的是,我们时不时一定要强调一下祖国的传统文化,大街小港到处都在宣传传统文化,还是担心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岂不知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潮流面前,早已经不堪招架了,否则也不会祭出来自德国的马克思学说经世救国了。学习西方文化,就要学彻底,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从里到外,脱胎换骨,上百年过去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化消亡了吗?纵向来看,中国学习欧美,学习深入,经济就发展,学习一打折,成绩就下降。
说到底,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观念在起作用,假如还能回到“闭关锁国”时代,一定会“中学”不成体统,“西学”渐行渐远。
2 万众创新违背经济规律
不知道万众创新的提法从何而起,很显然,万众创新是一种理想境界,但其实违背了经济规律。
世界洪流滚滚向前,中国需要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商业领域创新。但是,创新其实是很难的,绝不是政府提出一个口号,就能立竿见影。政府提出“万众创新”是没有错的,错的也许是,各级政府掌握鼓励创新的资金分配权,地方政府以为谁能创新,就把资金分配给谁,结果万众都要去“创新”了,反而没有资金支援,实体小微企业贷款难与国有企业“占着茅坑不拉屎”,就是明显的例子。或者,那些层出不穷的骗子,往往以“创新”商业模式之名,行“庞氏骗局”之实。这些反面例证,都更增添了百姓对“创新”的质疑。另一个层面上说,真正的创新,不是“山寨”版,更不是抄袭照搬偷抢知识产权来的,一定是革命性原创版的。
中国前几年,95以上%的互联网创新企业都尸横遍野,吓得现在搞互联网创新的企业,唯恐自己的创新是原创的革命性的革新,就是矫枉过正的恶例。真心要搞创新型社会,先把教育搞好再说,其次把企业的负担减下来,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房价降下来。一个人必先生存下来再后谋发展,企业今天在明天都不一定能保住的情况下,奢谈创新,无疑于缘木求鱼。
3 供需两旺仅仅是表象
近来读到网上有个段子很有意思:自从中国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后,上海市区内的大妈们每天一大清早,就乘公交车到郊区县农民家讨价还价,买新鲜农家土鸡蛋,开心得乐此不疲。与此同时,上海郊区县的大妈们也赶早到城里大超市,抢购劲爆折价鸡蛋,带回家后放在自家鸡窝里,等候城里的大妈们来选购,选完了再补充,也同样开心得乐此不疲!这就是当下中国经济供需两旺的真是写照!
现在主要大街上都是商业写字楼和酒肆商铺,背街小巷的商业铺面也鳞次栉比。国家一方面产能过剩,商业流通领域的“旺铺”其实也同样过剩。专业批发市场大干快上,各种商超从商业区蔓延到了居住区,众多小门脸除了商业地产商们在叫嚣“一铺养三代”外,其实很多一代都“养”不住。众多商户悲叹经商难,希望房主把租金降下来,房主还指望租金养家糊口呢——其实租金,才是市场运作“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
实质问题是,各级政府只关心GDP政绩和当地税收。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各种重复建设,大部分根本纳入不到科学规划体系之内,结果一定会涸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这种短视终不是长久之计。
4 勤劳俭朴不一定指向幸福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一句网络热语。
中国人过去靠勤劳致富,俭朴持家。随着社会财富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层利益固化,勤劳俭朴依然是“奋斗”的代名词,但不一定都指向“幸福”。农民种地不勤劳吗?粮食价格上不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种地,既无法改变命运,也无法带来幸福。种地不如租地,租地不如卖地,从上到下都共识若此,则农村唯有孤老弱寡在耕种,没有人去真正关心耕地红线和国家粮食安全。“大饥荒”是什么年代的旧事,只有历史学家才能讲清楚。
勤劳俭朴是民族美德,社会陋俗却是大兴奢靡与浪费。没有全民社保和医保的公平性,底层民众的拮据生存,只会越来越大,而且会从农村一直蔓延到城市。“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的存在,已经充分说明,靠勤劳俭朴未必就能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是一种社会宽容和政治进步,但把“幸福”狭隘定性为仅仅能吃饱饭显然不够。有位农村贫苦户,在面对某政府官员提问“是否还有困难”时说,政府扶贫是好的,不过最好还能给安排个“媳妇儿”。
这其实并非算句笑话。
5 互联网+的作用毕竟有限
这些年,“互联网+”被炒得很热。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选择互联网弯道超车,来促进中国这个低效社会的转型和企业经营管理进步,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带来的消费升级与进步,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或缺,但对于整个社会的高效转型,其作用毕竟有限。一方面,某些互联网企业开始张起血盆大口,以“去中间化”为借口,对上游厂家进行绑架,对中间流通服务环节进行倾轧式挤兑,实际上互联网企业线上的拓客成本,一点也不比传统商业经济少;另一方面,互联网以各种方式,将用户的信息权无偿置换为他们需要的资本,造成新的不公。这种对用户信息权的抢夺,使传统经济实体失去天然生态保护的盾牌。所谓“倒逼改革”,只是逼得传统生意越来越难做,职场人越来越担心饭碗,至于政府部门的效率,倒是“五十步笑百步”,并没见过多少真正的“旧貌换新颜”。
改革是一件好事,这世界除了变化,一切都不能长久,但把改革改成闻者忧心,则说明很多改革措施是假改革,改革本身尚需要改革。
6 保守又自大不能当老大
人性中进步的一面,是都想在某个方面或领域当回“老大”,这是“成功学”对社会长期熏染的结果,但是思想守旧保守的人,既当不了“老大”,也不配当“老大”。一个企业,面对激烈竞争和市场的深刻变化,反过来不去主动拥抱互联网,抱着几十年来的所谓渠道与商业领地,不思商业创新与管理进步,同样是没有前途的。
最近,看到著名经济学家资中筠先生撰文反思,美国三百年历史,其商业文化传统并非短短三百年,往上追溯,其实可以直达文艺复兴时期,以为美国历史短就没有文化,完全是一个误解。
商人真正的自信,是敢于改变自我,而又不盲目自大。那些到处扩张投资的“多元化”发展,假如自己又不专业,必然到处“踩坑”,结果得不偿失。
这正如一个人去相亲,如果老显示自己身材好、颜值高、胸大或者屁股美,这就没得说,别人一眼也能看出来;相反若标榜自己有文化、有背景、能吃苦、床上功夫强,别人也未必会承认这种自说自话。
7 政府越管越多好吗
在中国想做大做强生意,必须和和各级政府搞好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是清白无私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需管好自己,而不能老去趟企业的各种“浑水”。对市场经济与政府关系的再认识,光停留在认识上绝对不够,说好的“政企分开”多少年了,分开了吗?国有企业的高投资低效率有目共睹。费尽千辛万苦进了WTO十几年,人家为什么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难道不该深刻反思吗?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了,必然会人多、事稠,但一定管起来会越来越轻松,否则,一定是发展方向上出了大问题。
国家也一样,政府该管的就需要担当,比如全民医保、义务教育、卫生疫苗、科研学术、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等;不该管的绝对不要插手,能社会购买的就由社会来做,能由市场自动自发解决的就由市场来做,政府只用做好注册、审核、监督和追责就好了,因为各级政府不可能一直“包办”社会。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理念。30多年过去,现在更需要确定好企业与政府的边界,所谓管理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管理住人民。这个底线一定要搞清楚。
事实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腐败官员,绝大多数属于没有理清其与所管理企业或项目的关系底线,结果趟了“雷”,才知道钱能成就人,也能伤害人。这是多么深的领悟!每个人在利益面前,很少能不动声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意思,无非是一些既得利益者,舍不下那份权力置换的“蛋糕”而已。
八 政府带头建设诚信大厦
十年前,发生了“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发了全民对社会诚信和食品安全的担忧,十年过去了,居然还会发生抓食品安全有问题的官员主政药品监管的问题。须知当年“三鹿”事件闹得纷纷扬扬,舆论沸腾,幸有当年发生了四川汶川巨震。国家在震后重建中不惜血本,用国家力量力图给人民一个完美交代。那是因为有识之士都明白,楼塌了不要紧,国家的诚信大厦不能倒塌。
十年后的今天,长春长生疫苗与武汉生物疫苗案能再度爆发,不能不让人深长思考。诚信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一个政府权威性存在的依据。诚信日加一砖,日积月累方能成就参天大厦,不思且行且珍惜,倒塌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所以,某些部门不能老是删帖,以为不解决问题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就能让问题自动消失是掩耳盗铃。政府掌握国家重器在手,还需要自身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能做到自新、自净、自警,才能言起自信。
九 发展经济需去除“文革化”思维
“文革”十年,使中国经济和文化经历了一场浩劫,但是“文革化”思维从未远去。曾经喧嚣一时的重庆“唱红打黑”模式,变成了以“红”做道具的“黑”打,反贪异化的手段均难以理服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主要得益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反过来,经济不稳,一切难稳。
要想经济稳定,必须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虽也有各种社会问题,但是全民要富裕、中国要发展是社会共识,社会总体在进步是基本判断。今天我们不断看到,某些地方的政府官员,要么不作为,要么出了问题就杀伐决断毫不容情,总能找出“有罪”的商人来应对追责;同时,诸多小粉红们的丑态表演,在冲击着市场经济社会的规则与秩序,网络上到处充斥着以“爱国”名义实际误国的愤青暴力。
这种“文革化”思维的幽灵,始终回荡在中国商人们的头顶,而对私产的有效保护和对公共财产资源的透明化,则姗姗来迟。
十 百姓感到真幸福的主义是“王道”
这世界变化真快!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还没有联合起来,太平洋彼岸的资本主义国家大有联合起来挤压中国之势。这些年,富裕起来的国人纷纷走出国门,到全世界游走一番。发现喊了多少年的“超英赶美”,两者差距其实完全不是一星半点,“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意淫,被一块小小芯片打回了原形,虽红极一时也旋即遭到了批判。
有人说,欧美某些高福利社会对全民性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按照中国人的想象,其实已经步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即便印度、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如非洲一些所谓的贫穷国家,也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步入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其实不管什么主义,能够真正呼应民众关切,能够为民众带来幸福的都是好主义。中国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他们未必都关心未来,但是关心一日三餐与柴米油盐。这是最现实的烟火日子。
破除危局,需先反思。中国有十四亿人民的消费大市场,帝国主义国家爱玩不玩,中国自己也能玩出花样来。但问题是,中国大众百姓得手中有钱,方能自由纵行。如何让普罗百姓跟上世界消费潮流,唯有大破大立,重构中国的市场经济。世界人民的眼睛不瞎,“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一个硬道理。等到中国自己发展进步了,我相信明天的星空一定还会灿烂起来。
注:这是本人写于2018年在微信公众号“大宛文谈”上发表的一篇原创文章,现在疫情尚未过去,经济更是嗷嗷待哺亟待复苏,我觉得这篇旧文仍有可翻阅价值。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歌词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