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与梅兰芳相识相知的那些年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天女散花手风琴谱近期,两会的召开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不少委员代表纷纷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这当中也不乏为文化艺术发声的群体。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就提出了京剧艺术目前面临一系列传承发展的危机问题。提到京剧,总会想到一代大师梅兰芳,但今天文艺君更想和大家来聊聊梅兰芳的“御用”编剧,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的齐如山先生。   近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闻歌想影:齐如山说京剧》透过历史的重重书页,探索他留下的文化与精神宝藏。而今天,拨开历史云烟,让我们跟随齐如山的女儿齐香,顺着父女亲情这千丝万缕的联系,重新略识一二。   《闻歌想影:齐如山说京剧》实拍图   我的父亲齐如山和京剧   文/齐香   在我童年留下的回忆中,我父亲整日忙忙碌碌和京剧界打交道。他对改进京剧艺术作出了相当大的成绩,主要是帮助戏剧大师梅兰芳在艺术上的提高,为他编剧,丰富演出剧目,提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并帮助他把京剧推向世界。通过这些工作,他提高充实了对京剧的研究,后来创办国剧学会,专门深入地研究京剧,把它纳入学术之林。   父亲虽自己酷爱京剧,我们却很少看戏。原因是那时我家是大家庭,父亲和他的兄弟三人始终未分家,住在一起,大小有二十来个孩子,都在上中小学,家中管教颇严,怕我们听戏上瘾,耽误了读书;而且戏票昂贵,十几个人去听戏,对我家经济能力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不过,每当梅兰芳演新戏,主要编剧人是父亲时,他才买票允许我们去看,而且是坐楼下前三四排的好座位,因此梅兰芳的新戏我差不多都幸运地看过了。   1930年,齐如山与梅兰芳在赴美轮船上   说起父亲与梅兰芳的相识和以后二十余年的朝夕相处,切磋琢磨,完全是由于对艺术的热爱,也算一段佳话。民国元年,父亲偶尔看梅兰芳的戏,认为这是一位有天才的演员,扮相、表演、唱腔、身段,各种条件都极好。一次看《汾河湾》,梅各方面表演都好,只是薛仁贵在窑外唱那一大段时,柳迎春面向里休息,毫不理会仁贵所唱。父亲于是给梅写了一封长信,指出这不符合国剧的规则,因为按规则不允许在台上有人歇着,连配角都须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柳迎春是主角,对方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全在她的一番话,因此应注意听,并配以各种表情,如:难过、好奇、悲痛等。父亲这封三千余字的信,引起梅兰芳的注意,他认真思考,接受我父亲的正确意见,下次再演这出戏,果然加了很多表情手段,大受欢迎。父亲也受到鼓舞,于是每看完一次戏,就写一封信提意见,两年多来,先后写了百余封信,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互相尊重。这些信曾由梅装裱成一册,封面有罗瘿公先生题签:"文书堆案正如山"。可惜因存在"国剧学会"而遗失。梅兰芳举一反三,对各出戏都揣摸表情的深入,务使能完美地表达人物内心活动。   为帮助梅兰芳在舞台上的竞争能力,父亲试编了《牢狱鸳鸯》《一缕麻》等时装戏,仍照旧方式演出,不料大受欢迎。父亲看到了梅在演戏方面的能力,他心中一直想到在欧洲曾看过的歌剧,文雅感人,因此渴望编几出神话剧,以满足自己多年的心愿。首先编的是《嫦娥奔月》,主角嫦娥改穿古装,并把每句唱词都配上身段:成为一出新歌剧,这在京剧中还是创举。说到扮相,也是一种革新,梳头和服装都受古美人画的启发,改造加工。尽可能创造出一个嫦娥的形像,许多人为此付出心血。演出受到空前欢迎。自从取得这个经验,又编了《洛神》《红线盗盒 》《 廉锦枫》《天女散花》《太真外传》等。此外又编有红楼梦剧,如《黛玉葬花》《俊袭人》《晴雯撕扇》等,剧目十分丰富。   这一时期,父亲除了出门,整日忙着写作。一般他下午到梅家去,和梅兰芳讨论研究京剧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也结识了很多老演员及京剧界各方面的人,上至名角,下至跑龙套的,管戏箱的,以及烧锅炉的,都是他请教的对象。几十年中,他大约问了四千多人,随身带着本子,铅笔, 一面问一面记, 当天回家整理。以后他写了几十本书,就是靠这些资料,有的尚未来得及利用,放在"国剧学会"中,都遗失了。平时我们和他见面的时间很少,因为我们清晨上学,他尚未起床,中午在学校午餐,下午下学回家,他已出门,晚上他回家时,我们早入梦乡。在他看书写作,或有朋友来访时,我们都不去打扰。我只记得在他的书桌上,总有很多未写完的剧本,改了又改,有时还有单本,分发给各角使用。有的草稿后来从未用过,如他曾编一出红楼剧,大型,要用许多旦角,规模太大,始终没有编完。   我的家乡高阳县自明朝以来,昆弋班就很发达。曾祖能唱昆曲百余出,祖父令辰公是清甲午进士,也能唱数十曲,只是没有上过笛子,能背诵很多昆曲,如《北西厢》《琵琶记》《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等,差不多都能整部背诵,父亲自幼接近戏剧,戏瘾很大。乡下有武术会,会打拳的人极多,且都是花门拳。父亲自幼看惯打拳及各种兵械,对武戏很感兴趣。我们姐妹弟弟们,十来岁时,父亲请来一位教武术的高老师(听说他还教过梅兰芳和李万春),教我们拳术、单剑、双剑、刀、棍等,这些武器都是木制的,可惜我们学习不认真,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父亲对武术很感兴趣,也要求我们好好学。他能对梅兰芳的剑舞等提出很多意见,说明他对此道的爱好与修养。一次,梅兰芳到我家,和父亲一起研究舞剑的姿势,木剑把电灯泡都打碎了。一天,罗瘿公先生到梅家,见到父亲正指教梅兰芳舞的姿势,特别送了他一首诗,题目是《俳歌调齐如山》,原文很长,也有开玩笑的句子,不过也是实情,如:"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授无人见……"   父亲喜欢养花种树,亲自指挥,亲自动手。我还记得家里曾有一大棵杏树,枝叶茂密,果子成熟时,满树红杏又大又甜。每到晚上,我和妹妹们拿一块湿布,爬上树去,坐在树杈上,摘一个杏子,擦乾净,放在嘴里,真是香甜满口。父亲还爱养盆花,尤其是牵牛花和菊花。自己培育种子,数十盆花,摆列在院中,千姿百态,阳光下,各种色彩相间,令人看得眼花缭乱,十分喜人。花谢以后,把种子分别放在许多小包里,还注上颇有诗意的名字。这个时期,梅兰芳常到我家来,和父亲商量事情。他也爱养花,还有他们的朋友们也都参加这种活动,常聚在一起评比,看谁培育得最出色。有时趁赏花机会,请几位画家来作画助兴。父亲事先准备好画纸,颜色等,临时集体合作。记得一次有姚茫父,陈半丁,王梦白诸先生。王梦白斜倚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最后轮到他动笔,他一跃而起,在画图上加些虫鸟,特别精神。   齐如山部分著作:《行头盔头》《国剧身段谱》《戏班》   当时梅兰芳名闻全国,艺术日臻完善,不但国内观众倾倒,很多外国朋友也交口赞誉,尤其是外国文艺界,外交界,实业界的人士。父亲深信京剧是一种高尚的艺术,见到这种情况,便有意帮助他出国,争取更大的荣誉,更有意借重他的艺术,把京剧弘扬到世界,也是实现自己的心愿。为到美国演出,父亲开始埋头做具体准备,并和各界接洽联系,达六、七年之久,很多人参加了这一工作。梅剧团在美国演出, 获得极大成功,父亲随团前去,随时记录, 写了很多笔记, 他把一大摞笔记交给我,口头解释补充,由我整理成《梅兰芳游美记 》,所以关于开始如何和美国方面接洽,如何具体准备,演出情况,如何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我都知道一些情况。   为了美国人对国剧音乐不至太感陌生,请国内各方专家编写出《梅兰芳歌曲谱》,音乐大师刘天华是主要编写人,他们为此付出了几个月的时间和劳动。   又请人画了关于国剧组织的特点多幅,每幅有若干图形。如:《剧场》《古装衣》《胡须》《扮相》《脸谱》《舞谱》《兵械》《乐器》《脚色》等等。差不多有二百多幅,每幅有若干图。说起来简单,当时有多少人为此付出精力与心血。每个图下都注有中文名词和英文译名。英文由英文专家们翻译,也是一件艰巨的工作。父亲叫我用毛笔将英文译名写在一小部份图下,工作很机械,但我对能作一点有用的事感到兴奋。   《闻歌想影:齐如山说京剧》   齐如山 著   本书从齐如山诸多剧学著作中精选关于京剧组织、京剧行当、梨园名伶、戏界掌故等文章四十篇,特别收录齐如山手绘并题跋的明代京剧摹本,以及清代宫廷画师所绘的京剧人物图,细述京剧的前世今生,全面还原京剧之美,是一本图文精美的京剧艺术通俗读物。   文字丨《中国京剧》杂志   编辑 | 朱安琪 张子筱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图片来自网络   文艺小店   天女散花二六板曲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