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红豆曲》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从第一句看,二人都生活在大观园中,并没有分开,哪里来的相思血泪呢?读完这一句,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其实该诗则又源于一个更古老的传说,传说在汉代有位男子出征疆场,一去不回。他的妻子朝夕于大树下,期望哭泣,泪水流干了便流出血水,后来哀极而逝,其血泪便化作满树的红豆,所以人们又称红豆为相思豆。就是说红豆最初就是思念死难疆场的英雄的。彼时实际上是对扬州城破史可法殉国的悼念,也是对扬州十日中80万死难百姓的纪念。   再看第二句,看起来像是写春光烂漫的美好景色。这和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悲戚对比特别明显,作者为什么把意境反差巨大的两句诗写在一起呢?其实这一句是借用了南宋于石的《伊昔四首》之一,取其意境。   伊昔西湖柳,清阴满画楼。   午凉欺舞扇,晚雨系渔舟。   春尽花无主,风寒叶自秋。   六桥今在否,空惜旧时游。   南宋灭亡后,于石在游临安之时,看到故国旧都风景依然,但却早已成为蒙元的天下。《红楼梦》的作者正是用这首诗的意境来悼念死去的永历帝、灭亡的南明朝廷。   第三句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意境又变成了愁绪满怀的感觉,与前两句风格又不一样。其实这一句原出自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引用此词的大意应是在愁绪和悲愤之外,期望再出一位名将李广将胡虏赶出关外,保我华夏。   第四句,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表面理解是作者忘不了对满清的新仇旧恨,也有道理。从诗词典故上来探寻。这一句应当是源自吕本中的《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   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   吕本中是南宋主战派,曾上书宋高宗陈述抗金大业,后来得罪了秦桧被罢官。作者用这首词来表达其对满清的坚决反抗。   第五句,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人们把玉粒金莼解释为美食。玉立,比喻很精致的稻米;金莼,指的是吴越地区的莼菜。作者为什么偏用莼菜和米饭来比喻美食呢?其实这里面包含两个诗词典故,玉粒一词取自明末诗人吴伟业的《题二禽图》,   旧巢虽去主人空,剪风捎雨自在中。   却笑雪衣贪玉粒,羽毛憔悴闭雕笼。   这首诗说的是燕子和鸽子。即燕子的主家虽然不在了,但燕子却依然自由。而鸽子却依然被困在笼中,只是因为贪使主人的稻米。雪衣贪玉粒喻指贪图清朝功名利禄的文人。红楼梦作者咽不下玉粒,指的就是不愿屈节仕清。莼菜的典故《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借口思念家乡弃官回乡。这句诗说的是既不愿仕清,又无法归隐,进退两难。   第六句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汉代的铜镜又称为菱花镜。在杨凌的《明妃怨》中写有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   羞,即羞耻,感到耻辱的意思。这首诗表达诗人对汉朝向匈奴示弱,感到耻辱和悲伤;对王昭君流落异族他乡表示怜惜。作者以汉朝与匈奴来指南明于和满清。以菱花镜里形容瘦指华夏子民像王昭君那样,寒食苟活于异族统治之下。   七句,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这两句取自李清照的两首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行香子》(该词作者存疑)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流徙江南,写了很多怀乡悼亡的词。作者引用这两个典故也是用心良苦,是用李清照的离愁、相思之诗词风格来掩盖作者思念中原,想回到故乡的情结。   最后一句,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一句源自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悲愤雄壮之余,最扎心的是词中最后一句,山深问鹧鸪正是那“行不得也哥哥”。   一首《红豆曲》中藏有了十个诗词典故,个个都是忧愁悲愤,怀念故国。令人称奇的是,作者竟然将其藏在了儿女情长之中,这一藏竟然藏了300多年。   抽丝剥茧、草蛇灰线。[呲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