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伴奏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堪称国粹。走进美丽的中国古诗,意味着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开启了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之旅。
早春二月,芳草萋萋,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看春风春草与如何与离情别绪萦绕缠绵。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疏译]
离离原上草,
荒原上的野草是如此茂盛
一岁一枯荣。
每年都经历一次枯荣更替
野火烧不尽,
野火卷过都烧不尽的野草
春风吹又生。
春风吹拂马上就萌生遍地
远芳侵古道,
远处的芳草飘香侵入古道
晴翠接荒城。
晴日里的翠色连接了荒城
又送王孙去,
又一次来到古原送友远去
萋萋满别情。
萋萋芳草都充满依依别情
[解读]
在任何朝代,京城作为天子脚下,都是举国资源最集中从而最吸引有志青年的地区。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飞蛾扑火般跑到北京做“京漂一族”一样,唐朝的时候,很多士子也都早早地奔向长安,去寻觅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据说白居易在未冠之前,就来到了长安,他带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大诗人顾况。顾况极其恃才傲物,很少推许别人。一看白居易的名字,就开玩笑:“长安现在米价很高,想住下去大不容易啊。”但翻开诗卷,刚读完第一首诗,就赞赏不已:“有这样的才能,在长安居住又有何难?”《新唐书》记载的说法则是:“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显然评价更高。
让顾况对少年白居易激赏的诗歌,就是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也因此而成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这首诗的标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功能上说是送别诗,从内容上说是咏物诗,从诗体上说是“赋得体”。
“赋得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命题作文,以现成的诗文之句为题,前面再加“赋得”二字,多用于科考的“应制诗”或考前模拟性的“试帖诗”。据说这是白居易十六岁上的作品,属于试帖之作。将一首普通的“试帖诗”即“高考模拟作文”写成传世之作,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天才离我们的距离到底有多么遥远。
诗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说这首诗“花开两朵”:一写“古原草”,一写“送别”。事实上,二者是融合在一起来展开的。
这首五律的前两联,重点写送别友人时所见的“古原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仿佛看见,在辽阔的荒原之上,在野火烧过的灰烬之中,春草离离,无边无际。但诗人的笔触显然深入到一个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他由眼前的萋萋芳草,想到了秋冬之际野草的枯黄萧瑟,想到了野火烧过之后的一片荒芜凄惨,由此而悟到草木的荣枯,生命的死生,以及荣枯、死生之间的嬗变转化。这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感悟的笔墨,你能想象它出自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笔下?
后两联笔触一转,重点写“古原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作者送别友人,走在古原的古道上,远处的芳草绵延而来,侵入到古道之上;近处的芳草蔓延而去,连接住远处的荒城。在这样一个晴朗的天气里,在这样一个翠绿的草原上,送别友人远去,就有了莫名的感伤。人生的聚散离合,无常无奈,各种滋味似乎一下子都涌上心头。这时候说些什么好呢?似乎说什么都是多余,只需要望着这无边无际的春草好了;而眼前这萋萋芳草,正是作者和友人间依依不舍的别情。
这首五律,所写意象非常丰富:有春草,有别情;有野火,有春风;有荒原,有古道。但是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意象背后的思想和感悟:草木之荣枯转换,生命之死生嬗变,人生之无常聚散。一位十六岁的少年,能随手在一首试帖诗中写出此景此情此理,在短短四十个字中压缩进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白居易晚年为自己编辑诗集时,将这首诗作为压卷之作,看来他也一直为此诗而自豪;千百年后这首诗一直被选入各种选本和小学教材,应该也是历史的必然。
作家李英儒曾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一部描写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同名电影六十年代摄制,由王心刚和王晓棠主演,风靡一个时代。其书名片名“野火春风斗古城”,即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诗句锤炼演绎而来,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家国天下,家学即国学,国学亦家学。
家长国学堂,与热爱国学的家长朋友一道,每日花几分钟时间,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点点滋润,日日更新,并与子女在互动互助中共同提升。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
古原草送别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