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是一首传唱至今广为流行的民歌小调,凭借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受到海内外人民的喜爱,有很多人都传颂过这首歌。其中胡德夫演唱的《茉莉花》,飘洋过海到意大利成为歌剧咏叹调,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近代的民谣音乐受到欧美西方民谣的影响非常大,不论是台湾 70 年代的校园民歌或是后来内地的校园民谣。
记得 1968 年我进入台湾大学就读的时候,那时候的大学生们都是唱著美国与英国民谣,不论在校园裡还是在街上经常会看到学生拿著吉他,弹唱著英文歌,大学的迎新送旧、毕业舞会,或是学校的大型活动都是唱著那些美国热门排行榜或是英国民谣的歌曲。
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我们受到这些西洋民谣的影响而开始创作中文歌曲,但是不论是从乐风到乐器,还有叙事的手法,都是受到这些西方民谣与热门音乐的影响。像是我创作的第一首歌「牛背上的小孩」也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李双泽鼓励我说你以前常唱那些美国民谣,裡面有很多讲述他们生活的故事,而你不是常常跟我们说你小时候放牛的故事,这应该也可以写成歌曲啊!于是我就把我小时候放牛的那段经验与在山上的时光还有我自己跟小时候的我的对话写成了「牛背上的小孩」,这首歌的曲式跟音乐的结构,跟我当时在哥伦比亚驻台机构的咖啡推广中心驻唱时,所经常唱的西方民谣非常接近。
其实未必然,今天要谈的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可算是一个神奇的例子,在十九世纪初就穿山过海,横跨欧亚大陆影响了遥远的西方音乐。
杜兰朵公主这部歌剧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诞生于 1924 年普契尼因喉癌过世前,普契尼离世前仅完成了第一幕与第二幕的脚本与乐谱,第三幕的终场却留下了草稿就过世了。
「茉莉花」是如何从东方穿越到意大利,而成为普契尼的缪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