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走西口唱简谱
初见寻绎传承人王海成先生——写在王洛宾诞辰第105年
戴雨桐/文
2018年12月28日是王洛宾诞辰105周年的纪念日,很荣幸前几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的原创音乐活动中见到王洛宾的三子王海成先生,感到先生谦和而大气,平和而亲切!
正如王海成先生编著的《我的父亲王洛宾》书中前言中所写,“这么多年过去了,心头聚集的话越来越多。 我走访了大西北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访了他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当沿着父亲走过的路走向前去时,父亲的形象活了起来,一个真实的王洛宾出现在我的眼前。”可见这本书的创作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里面有很多走访调研,真实曲谱手稿,是真实而客观纪实文学。
“这个父亲,已不再是当年在光明路上与少年的我握手告别,令我心中升起无限困惑和悲凉的父亲; 也不是后来穿着花坎肩提着红苹果在灯光四射的艺术舞台上又唱又跳时的父亲, 这个父亲是一个真实的父亲。”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王洛宾是浪漫而极具艺术天赋的民族音乐家,弹着一把吉他,戴着一顶黑毡帽,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创作出如此令人魂牵梦绕的旋律呢?
王洛宾曾经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许多经典歌曲,是否有很多人同我一样,想知道王洛宾的传奇一生和他的创作的音乐灵感源泉呢,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位天才式的音乐家钟爱和探寻,王海成先生感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在书中提及为大家讲述西部歌王故事的初衷,“忽然间,我明白了,王洛宾不是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苦难,也有太多的欢笑;他被世人热爱,也为人曲解;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 他抗争,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 自我,他是个强者,一个成功者。 他在一生中始终维护了人的尊严,始终葆有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对我来说,父亲王洛宾的故事是个不得不说的故事,我要尽可能地让一个真实的王洛宾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是我的责任。”
因此,王海成先生是一位怀有社会责任感,为热爱王洛宾艺术的听众讲述了客观而真实的“西部歌王”具有传奇的艺术人生,也为研究王洛宾音乐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当我翻开这本珍贵的书籍,文字温暖我的臂膀,仿佛这位人民热爱的艺术家就在我的眼前,浅浅相遇深深怜惜,我和他相隔一束光的距离。
我的家乡在兰州,年幼时学习音乐,无论是声乐教程还是器乐教程里总有《青春舞曲》《玛依拉》《在银色的月光下》《康定情歌》这些经典歌曲,这些歌曲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音乐记忆我已经记不得周围人唱过多少次《在那遥远的地方》,电视网络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独唱以及各种形式的合唱表演总能让人沉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如今背井离乡,兰州成为了那个”遥远的地方“,而这些植根民族的歌曲传播在中国和世界。王洛宾曾写下《怀念兰州》的诗篇,他的三子王海成先生也出生在兰州,喝过黄河水吃过牛肉面。
王洛宾曾经说过“人们都说丝绸道路是骆驼队踩出来的,如果你热爱音乐,你就会发现,它是用美丽的民歌铺成的。”我国民歌彰显了中华民族本源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到一个国家文化生命力,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1938年,王洛宾在甘肃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歌曲朗朗上口,更符合人民演唱。上世纪30—40年代,他随“西北抗战剧团”走遍甘、青两省及河西走廊广大地区。不辞辛苦,创作热情高涨,在民间搜集大量新疆民歌非常珍贵的资料,将其重新填词、编曲。经他改编的《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民歌,耳熟能详,音乐性和歌舞性很好的融合,创作的技术隐藏在音乐情感之中,趣味十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早些年我在天津师范大学音乐系读书,有位讲传统音乐课的老师讲过一支”走西口“的歌,这首歌烙印在我的心里,因为描写太形象,情感表达太贴切。当阅读了《我的父亲王洛宾》书后,我发现王洛宾在六盘山下听到山歌歌手“五朵梅”唱的第二首歌,正是这首歌让王洛宾动摇了出国学习的信念,让他感到心情为之震惊:
“走哩走哩(者)越远(哈)了,
眼泪(的)花儿漂满了,
哎嗨哟(的)哟,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
走哩走哩(者)越远(哈)了,
褡裢里(的)锅盔轻(哈)了,
哎嗨哟(的)哟,
心上(的)惆怅重(哈)了”
歌词唱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王洛宾感到这里的民歌抒情性不亚于西洋歌剧,动听入心的山歌打动了这位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曾向往去巴黎深造成为音乐家的王洛宾。返璞归真之时,当聆听本真本善的音乐之美之时,王洛宾坚定“大西北有最美的歌谣,天边有我最美好的歌,我要去寻找。” 优秀的音乐素材离不开善于发现的耳朵,王洛宾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创新成为闪光的音乐篇章。
当我见到王海成先生,并不觉陌生,因为那些歌曲已经陪伴我们度过许多春秋。我请教了先生这首“五朵梅”曾唱的歌曲相关衬词的疑问,揭开我十几年之久的小疑问。这让我感觉释怀和幸运。王海成先生说,“民歌中习惯用语体现民族特色的一方面,你们的老师很好,很重视这些民歌讲授的研究。”
王洛宾家训是“只有懂得悲哀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回到家中,我是先从书籍中王洛宾入狱开始看的,因为我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如此爱党爱国的艺术家会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字字戳心,原来是因为他揭发了单位一位领导而得到打击报复,就在宣判会场上,王洛宾在那样恶劣环境下,他依然相信人民,相信历史可以给他一个公平的回答!精彩内容很多,我相信人们在了解王洛宾传奇时会有所共鸣与感悟。
为人民写歌,为老百姓带来的快乐一直延续着,王海成先生从1996年开始从事对王洛宾先生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保护、出版、传播等工作。先后参与创办新疆吐鲁番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达坂城古镇王洛宾艺术展馆、青海省海北州王洛宾在青海事迹展馆。创办王洛宾网站。投资制作电视艺术片《传歌人》《王洛宾和他的西部民歌》,编辑《王洛宾歌曲选》,创作《我的父亲王洛宾》等多部纪实文学。王海成先生还原给喜爱王洛宾的歌迷们真实而珍贵的资料,提供青年一代原创音乐学习的经典案例,肩负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扩大中国民歌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令人敬佩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王海成著《我的父亲王洛宾》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 2003年8月第一版 2011年7月第6版印刷
王洛宾艺术简介(转自王海成 永远的王洛宾)
王洛宾笔名(洛宾)。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曾任++++文艺科长,++++文工团创作员。
一生中共搜集、整理、改编、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最新苏联歌曲集》《哈萨克歌曲集》《洛宾歌曲集》《在那遥远的地方——英汉歌曲集》《丝路情歌——英汉歌曲集》《纯情的梦——王洛宾自选作品集》等六部歌曲集。
参与创作《沙漠之歌》(1939年)《两代人》(1958年)《步步紧跟毛主席》(1959年)《无人村》(1962年)《托木尔的百灵》(1978年)《带血的项链》(1979年)《奴隶的爱情》(1980年)等七部歌剧。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在山西洪洞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期间创作《风陵渡的歌声》《老乡上战场》《洗衣歌》《抗战进行曲》《大战台儿庄》《+++青年进行曲》《血花曲》等三十余首抗战歌曲,鼓舞抗日将士奋勇杀敌。
1938年,在甘肃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开始走进民歌世界,终将搜集、改编民歌作为自己的艺术生命。
上世纪30—40年代,他随“西北抗战剧团”走遍甘、青两省及河西走廊广大地区。在民间搜集大量新疆民歌,将其重新填词、编曲。在改编过程中,他力求做到“信”“达”“雅”,使汉语词句与少数民族曲调巧妙的结合。
经他改编的《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民歌,音乐语言简练、朴素形象,民族风格浓郁,曲式结构简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上世纪50-60年代,他创作的《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黑力其汗》等歌曲在祖国各地广为流传。
1992年,他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
1993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1993年,被授予上海音乐学院“荣誉教授”
1994年,被授予新疆达坂城“荣誉镇长”
2007年他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宇宙太空。
经他创作、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玛依拉》《在银色的月光下》《康定情歌》《花儿与少年》等歌曲已经载入中华音乐宝典。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民族音乐传播所做的突出贡献,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
曲谱网简谱走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