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钢的琴》《我的父亲母亲》,对比熟悉和陌生音乐的审美范式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手机里的爸爸音乐背景音乐怎么删除   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审美经验与影片中音乐的结合而去想象,在无限的遐想当中获得丰富隽永的情感体验。和周传基先生所说的一样:如若人的话语能够表达出全部的情感与情绪,音乐就不会出现于这个世界了。   而当影片落下帷幕后,观众的审美体验并没有随着影片音乐的结束而终止,观众将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方式,把尚存在脑海中的情境和影片所要传达的意蕴、主旨相结合。   同时观影一段时间后,电影中的场面、情境和音效会在现实生活中再次发酵,观众会产生对自我、对世界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是审美过程中的超越与升华。   通过分析电影《钢的琴》和《我的父亲母亲》我发现,无论是熟悉的题材陌生的音乐还是陌生的题材熟悉的音乐,音乐审美范式的特性都是为了缩短观众和影片之间的距离,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促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对身份的认同。   但由于两部电影表达的意蕴与主旨不同,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大不相同。   此外,电影音乐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导演还是作曲家对音乐的把控都离不开所在的时代、民族地域的意识信仰、价值体系、审美取向等等,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从发生立场出发,音乐创作是由导演或作曲家的观念统引和支配下的意识活动过程,与此形成音乐存在的四维模式∶"观念-创作-作品-鉴赏"。   不同的意识观念最终决定和影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以及体现于创作中表现形式和审美范式上的差异。   例如在电影《钢的琴》中,导演张猛以小人物的视角,80、90年国营工厂为背景,为许多青年观众展现了一个并不熟悉的陌生化题材。   但在音乐的选择上,却使用了大量熟悉的音乐风格,既符合电影信息的传递和时代变化的无常同时也让观众在原有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有人搭上时代的东风顺势而行,也有很多人被时代所抛弃,留在原地不知如何前行。这些人或许也曾与命运抗争过,却最终只能在时代的挽歌中孤独没落。   电影《钢的琴》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对于曾经见证过国企辉煌,经历过东北重工业经济繁荣的普通人来说,那些念念不忘的过去是他们生命难以舍弃的一部分。   这一故事背景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或许根本想象不到,因为太过遥远且陌生。而导演通过各种熟悉的音乐,突出强调了影片的陌生感和变化感,既有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为观众展现了被时代抛离在困境中的人如何自救的思考。   例如影片开头出现的前苏联歌曲《三套车》、烟囱爆炸后出现的俄罗斯歌曲《山楂树》等等,这些俄罗斯音乐都是20世纪80、90年代东北地区工人阶级经常聆听的流行乐曲,一方面这些音乐加强了电影的陈旧感和时代感,另一方面对于80、90年代的人来讲,这是对苏联抱有的一种特殊情感。   苏联曾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老大哥,中国是弟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接受过不少来自苏联的帮助,中国对苏联可谓是阶级革命般的友谊,真挚而热烈。   其次,当时的苏联是很强大的,他们不管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上,还是经济建设的成就上,都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因此,影片中也大量的使用了苏联以及具有苏联风格的乐曲,以此来纪念逝去的那个年代。   其次,熟悉的音乐也强化了陌生叙事题材的黑色幽默。   比如在葬礼上播放欢乐喜庆的《步步高》;在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雪中演奏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由17hippies乐队演唱的歌曲《Wannwardas》,虽然17hippies是德国的乐队,但欢快、轻松的爵士曲调却具有强烈的苏联风格,强有力的节奏感配合着主唱歌手磁性的嗓音,让人流连忘返,尤其在陈桂林炸鱼这一场景中,唤起了无数人年少时的记忆。   最后,导演还运用了许多符合70、80年代的歌曲,影片中由工人们演唱的经典歌曲《怀念战友》。   这首曲子在影片中是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以工友们在KTV演唱的形式被牵引出来的,是典型的画内音,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歌曲在影片中更具有真实性和写实性,让人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也容易让人接受。   还有徐小凤的《心恋》、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蔡琴的《张三的歌》。当这些音乐再次响起时,拨动了无数80、90年代人的心弦,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感。   再如,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至上的年代,纯粹的爱情显得难能可贵;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越渴望爱情。   张艺谋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便抛弃了一切物质条件,用音乐与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唯美浪漫到近乎不真实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熟悉的爱情题材背景中,以三宝为影片创作的主题旋律为基础,通过不同音调、旋律和配器的变化,使影片透露出极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多次使用陌生的音乐也使其不再陌生,它不仅唤起了观众对纯情、美好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认同。   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音乐作为影片叙事的直接参与者,还起到强调人物情感变化的作用。   例如父亲与母亲告别这一场景中,音乐很好的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当父亲说自己即将离开三合屯时,此时的音乐节奏较为缓慢,忧郁的旋律声中体现了母亲内心的失落。   当父亲拿出++送给母亲并允诺母亲一定会在约定的日子回来时,音乐转为轻快柔美的旋律音调,表现出母亲内心的欣喜之情。   再如,父亲离开后的场景中,音乐多以温柔的弦乐,暗淡的二胡音乐来展现;当父亲再次回到母亲身边时,音乐旋律逐渐明亮起来。   这些逐步深入的情绪变化,都通过同一首乐曲来展现,强调了音乐对爱和永恒这一熟悉主题的正面影响。通过对比拼贴音乐和复沓音乐后我发现,不同的欣赏者对审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音乐审美范式的发展趋向多样化。   审美范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它将直接影响到鉴赏者的情感和理解。   不同的音乐欣赏需要按照不同的审美范式来进行,不然就会使欣赏的效果与音乐的本质格格不入。音乐审美范式是一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的艺术,在不同的作品中,都会表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音乐与欣赏者的交流必须以一种直观的、高效的方式进行,这种交流不仅包含了形式上的逻辑性的体悟,而且还包含了情感上的体悟。   因此,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也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既受人类情感因素的影响,也会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发展而发生着变化。   手机里的爸爸音乐背景音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