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道德经 上善若水,以及道德经上善若水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上善若水是指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静水流深是指通过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来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静水流深的近义词: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这是以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的无限容量来形容人的超常气度。
2、厚德载物
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可以承载万物。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
参考资料:上善若水(《老子》经典成语)_百度百科
静水流深(成语)_百度百科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养世间万物,无孔不入,从不与世间万物相争。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想表达的就是人应该像水一样心怀天下,但要学会恩泽万物而不计名利,要拥有一个广大的胸襟与包容万物的气度。水至善至柔,刚柔并济,水静时清澈无波澜如明镜般透明无暇,动时则汹涌彭拜,波涛汹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水,这是它的气度无人能及。上善若水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与世无争,是淡泊名利,做人就应该如此,只要心如明镜,就无需在意这世间的污秽。对亲人要像水那样亲切;对待朋友要像水那样真诚。生而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生而为商要像水一样真挚诚实;生为世人就要像水那样包容世间万物,不争不抢,不耍心机。
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清楚,也应该明白自己应该要为这个世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虽不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流经所有的江湖大海,但只要存在于这个世上我们就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我们做不到像水那样刚柔并济,但我们却能像水一样冷静地对待所有的事情,要谦虚低调,要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滴水石穿绝非一朝一夕,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信念。世上最柔软的东西莫过于水,它是源源不断的,它是无处不在的。它的存在就是要教会世人为人处世的,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1、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2、译文: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扩展资料:
《道德经》
1、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2、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_,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