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铃声秦腔2022年3月9日星期三
惊蛰,草洼西山上飘散在风里的鹅绒藤种子
气象
暖春之难
暖春来得太早,这一年会不会太难?
敦厚壮实又精明能干的送奶工辛俊,摩托车骑得堪比赛车,一路打着喇叭进村,各个巷子里飞奔,在家门口一踩油门,掉转车头,像骏马转身。听我说雨水节气一过,惊蛰一眨眼就到了,颇不以为然,“今年春暖了,瞎了!”有八十多头奶牛要管理,物候变化,关乎生计,对春寒、春暖的变化自然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送奶工的口气笃定,好像倒春寒定会挟持今年的春天,眼前春暖花开的节奏,可能会被动荡的料峭风寒打乱。
农耕时代,遇上天时骤变,多少人家会愁眉苦脸,因为这一年,全家人可能要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春耕安顺,是农耕时代一户农家一年最殷切地期盼,正因为如此,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华文明智慧的精华。信息时代,天气预报已经精确到小时,天时地骤变,早已应对周全,二十四节气的作用便向兼具农耕和文化的多重价值演绎。
中国人的农耕时代经历几千年,农民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感知,国家对物候天象的记录,都是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掌握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理解时序的一幅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图画,这幅时间长卷上,不断铺展开鲜活又富于东方智慧的生命细节,这些细节投影在物候学、博物学、农学、美学、文学的土壤里,中国人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不断融汇,不断开垦,不断思索。
离家的日子,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的电话里告诉我家乡的春天,“育,这几天刮寒风,倒春寒了!”在独自一人生活的城市,倒春寒的讯息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春天。
立春节气,气温、物候、地气看似和大寒并无区别,但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大寒的谷底开始仰头,这一仰头,所产生的“立”的征兆,正是万物苏醒报晓世界的初声。“立春”的“立”字,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凝聚了中国人观察、理解物候、把握时序和启动人心的经验智慧,所谓立天、立地、立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正是天地合,人心动,最为动人的宣言,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也正从这个“立”字走进春天。
农人们从“雨水”开始,由冬眠走入农忙,“雨水”这一天,农耕报时,这一年的福祸、灾变和收成隐隐预示。“雨水”的本意是冰雪渐化形,土地有润色,不动声色的“雨水”节气,内在是充满激情的。这激情一直到“惊蛰”响起第一声惊雷,便是万物要付诸行动的宣言了。
魂灵如火
物动
见魂
一转眼母亲去世已有两年,农历1月22日是母亲二年纸。21日临到天明,父亲在院子里走动的声音把我从梦中吵醒,我睁着眼,听着院子里父亲的脚步声重又归于沉寂,翻个身,重又沉入梦里。
梦很直接,没有烟云,像是安静的午后,我正站在上房门口。当时在干什么,梦里没有提及。上房的门帘,很自然,被一只手撩起……看到邻家大哥,就侧身站在门口,他头上依旧戴着那顶土灰色的蓝咔叽的扁檐帽,脸色有些翻青,脸色还是那么柔和,他静静站在门口,神色犹豫,似乎要问什么话,却又一语不发,在门口站着,他手里提着一个小凳子,可能像往常一样,是来叫父亲到村口去晒太阳。我到时吓的一惊,“大哥,快进来。”他将近90岁了,比我的年纪大了将近一半。农村很讲辈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调皮,又刚懂得羞涩,对这么一位年纪比父亲还长的人叫大哥,既奇怪,又不好意思。从大人那里知道了辈分排序,习惯了。
梦中,院子里好像有不少人,只有父亲似乎看到了邻家大哥,他热情地打着招呼,我试图从大房门口伸手搀扶……这就是梦让人最惊诧的地方……我的手穿过门口的一阵虚影,邻家大哥的一下子变成透明的样子,而且虚影越来越淡,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梦到这个时候,我一下子醒来。窗外很亮,心里很平和,嘴里还念叨着,去世已经有几个月的邻家大哥可能在母亲去世二周年的时候,还像他活着时一样,总来家里窜门,看望父亲。
人会不会见魂,这世上究竟有没有鬼?爷爷去世出门头纸的午夜,我曾坐在门口,想要等着,期望遇到他的回魂,并没有见到。母亲去世后,我在草洼西山观察四季草木的种类和花开花落,很惊诧在一个山道拐弯处见过母亲微笑的虚影,也可能是一时的幻觉,但我当时所见,是那么真实,几乎让人大声呼喊出来。这个梦中见到去世不久的邻家大哥的人影,几乎如在眼前,也几乎是一瞬间烟消云散的虚影。
世间的物动,定然是心动,是某种感应吧,而且这种感应非常奇妙,提醒我,生命,跨越生存,定然有其运动变化的不同时空。
风俗
草洼西山上发芽的菜籽苗
万物成气候之前
春色不显,总是暗然而成。黑土,湿壤,满怀山花烂漫。
旷野苍茫,雪融风起,在春色喜人之前,在++++之前。
院子里堆雪人的融冰在阴凉处一直未消,阳光遍布山原沟壑,春风刮断草茎,有一股烟岚之气蒙住天空,紧贴地面的迷尘飘摇直上,要将大地与阳光隔离。远冬的酷寒,要被春的暧昧占取了。
枯坐书房,终日写作,头脑发胀,腿脚也有些憋不住要骚动起来。
那就爬一次西山,满山枯黄,目尽苍野,看是不是能唤醒心里燃起的春色。
和父亲在二月二分食的玉米,味道很甜
“二月二,炒豆子”
二月二,龙抬头,按民俗,青龙抬头,是千龙万象之日。
惊蛰的前一天,农历二月二,民间理发去旧,也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个龙,《易经》中所指“龙游之气”,最为贴贴,二月二这天,按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的传统,民间传说,三皇五帝效法先王,有“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的说法。据说甘肃秦安是伏羲画卦的源发地之一,到每一年这一天,正好是县城凤山脚下二爷庙搭台唱戏的正会,母亲在世时,这一天早起,父母总会相伴着去看戏,如同首春到来的节日。
吃早饭时,父亲随口一说,“育,今天二月二了!”到中午我才反应过来父亲说话的意思。父亲已不能远行,牙齿咬不动硬物,我去步行街买了软糯的玉米,和父亲分食,看父亲吃得很是满足,算是以解他对母亲的一点思念吧!
思火
不老的杜甫,验证着何为真实
真实
题记:
什么是真实?这是个古老的命题。对于生活,经验就是真实。
——阿城《棋王》
哎吆,又要说起真实,看来阿城也不能免俗。佛说,动念就是空无,开口便是虚妄。活着是不是一场空?
但围绕文史哲,开动情感、空间、时间的列车,关于以想象为业的写作,一窥真实之境,实在是那些活跃文字背后强烈无边的动机。灵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事件的真实的根基,都和人有尊严地活着的意志紧密关联着。阿城所说“经验的真实”,全在于人类社会的真实,这经验包含了人类一切精神和实践的探索,似乎要从所谓的存在之镜中讨一个变化的脉络出来。
这种讨论真实的方式,它的背后逻辑当时是实证性的。
真正的真实,都是属于时间背后的,只有在过去,所讨论的真实才有意义。
写作里讨论的真实,试图将一切故事的可能性都凝固在文字里。因此,所谓写作的真实,其实是一座人类意识的圣殿。一个人有这样写作里的真实(虽然未必是),他活着的最为重要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一个国家有这样真实的文学,这个国家的意志和情感就会经历一次沉淀和凝结。
佛的观念其实为文学打开了通向另一个空间的通道。但基于现实,动念即空,如同核弹,就是要炸出另一种跨越。我很喜欢“文学的真实”这个命题,但对一个作家,他笔下的真实,属于他独有的世界,并不能用普遍性来归纳。一个作家笔下独一无二的真实,正是这个作家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就像杜甫,杜甫的真实世界无边无际,几乎囊括了我描写的写作时空,因此,每一次读杜诗,对我,都是一种滋养和开拓。阿城的“经验就是真实”,在杜诗里就会有更深入的解读了。
村中的秦腔戏剧画廊,是属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多重脸谱
童年时生活的王家牌楼村,几百人口的聚集,只是一片依靠草洼西山蔓延铺展土墙灰瓦的小乡村,二十几年过去了,村子不断扩展,以一条公路为界,分成老庄和新庄。老庄有一条穿村而过的主巷道,像长虫一样弯弯曲曲,主巷道两边的墙壁破旧参差,犬牙交错,2021年赶上乡村文化建设的春风,得到县里文化建设美化乡村的一个项目,将一出出村民耳熟能详的秦腔折子戏和秦腔脸谱画在了主巷道刷得雪白的墙壁上。夜晚彩灯亮起,穿过主巷道,以移动的脚步为节点,穿过秦腔戏剧历史的画廊,让人感觉恍如穿越时空。
有几个夜晚,我穿过主巷道,彩灯映照下的秦腔脸谱,一幅幅映入眼帘,又一幅幅从眼角向后滑去,有限的巷子一时起了承载起无限的时空,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绸缎般丝滑,正要把人压进命运转折的无数个片刻。多重脸谱的概念,便是从这些扑面而来的秦腔画廊的时光缝隙里,如万流归海,跃入脑中。
一些写作的主题在脑海里撞击,才会让人去想一个国家的脸谱是如何构成的?
脸谱好像有重重叠影。
一种脸谱的叠影由国家意志塑造,这种塑造属于文明想象,这是一颗大灵魂。
一种脸谱的叠影由普通百姓的生活向往塑造,这种塑造叫做幸福想象,这是无数颗聚合在国家意志内部的小灵魂。
一种脸谱的叠影由文学塑造,这种塑造叫灵魂想象,这种灵魂想象抗拒着时间流逝,展现某种趋向永恒的质地,必然会记录下来无尽的美和丑。道德的局限和欲望的局限在这样灵魂想象的塑造中都不再成为局限,反而成为了一种宝藏。
一个国家文明的模样,便是由这三重脸谱不断交叠,不断描摹,不断镂刻。时间是刀,人心是刃,血肉是形。说一个文明的脸谱是血泪史也对,说一个文明的脸谱是对光明的追求也对,说一个文明的脸谱是兴亡史的血河也对。
一个国家一旦失去警惕,变得逐渐在内外交困中懦弱不堪,那张脸谱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狰狞,变得凄婉。
诗语
屈原属虎
屈原在《离骚》的开头为自己做了小传: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关于屈原的生卒日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公案,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复杂,但大概应该确定,屈原是寅年寅月所生。“庚寅”二字,学者们大多确定说的是正月,至于屈原究竟是生于公元前340年、343年、355年、366年?难以确定。探究时光,其实充满了故事性。
今年虎年,算是屈原的本命年。
草洼西山的裂叶堇菜
堇荼如饴
《诗经·大雅·緜(音棉)》是周人建国的史诗,诗中说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周原,即黄土高原。
这样的史诗里,许倬云《西周史》一书说,包藏着中国文化的母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国势凋零,诸侯蜂起,刀光剑影中,礼乐崩坏,这让孔子一心向往起那个“郁郁乎文哉”的初周盛景,那样的周召盛景,便是和先周时期“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乡土紧密结合的,这样的乡土,平静祥和,土壤肥厚,野菜甘甜,人们的生活平静幸福。
在草洼西山的春夏之交,我拍下过早开堇菜、裂叶堇菜、细距堇菜惹弄春色的花朵,还拍下不少菊科热烈憨厚的植物。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早已失去了周朝建国时期森林繁茂的落地浓荫,零星的植被不断拓展开垦的田地包围,《诗经》里“堇荼如饴”的世界反倒成了中国文化乡土情怀的一种背景,从我的眼前开拓向远,还能想象《诗经·大雅·皇矣》中记载: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周人在黄土高原上砍伐灌木,开垦耕地,修葺道路。国家初建的欣欣向荣,正是中国这个国家延绵向前的初声。这初声也正是从我脚下的黄土高原时有过一个的美好开端。
幻云
智能进化到自然
智能的诞生
智能,首先是基于生命来定义的。人类是智能生命进化的一个高峰。任何一种智能都有它的进化逻辑,比如:
一是积累了长期记忆;记忆之海正是意识诞生之根本。
二是能够自觉进行分类排序;秩序是生命最根本的一个特征。
三是能通过直觉和理性优选决策路径;优选决策,是繁衍生息的基础。
生命信息的进化积累,是从瞬时记忆,到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然后是选择记忆。人类记忆的这种进化方式,经历了几百万年,地球生命的记忆进化历程已经经历了几十亿年。可以说,人类是所有地球生命记忆进化的结晶。
对信息的分类排序,是智能的进阶。植物对信息的分类排序是一种静态排序,也可以称为空间排序,动物对信息的排序是一种动态排序,可以称为时空排序,人类则是一种对全部已知文明信息进行分类排序的智能排序。
制定准确的决策路径,是所有智能生物行动的原始动机。这种由欲望和理性诱发并进行指导的决策机制,促使人按一定的逻辑展开自己的行为。这种决策路径,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相同的,这体现了人制定决策路径的复杂性。
目前人工智能的决策路径,还处在算法逻辑的初级层次,只能算是一种模拟智能。量子算法,虽然提供了一种随机决策方式,从某种意义上给智能导入了一种二维算法,但依然没有摆脱模拟智能决策的范畴。
从人工智能到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手机铃声秦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