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宝的手机铃声歌曲“愿世界没有《孤勇者》!”这是我在办公室听了整整一下午各版本《孤勇者》之后,奄奄一息给出的祈求——谢,真的会上瘾好吗?现在我一旦大脑放空,就会忍不住跟着小朋友们一起唱: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被写进作文,被当做家长哄娃利器,被铺平在全国各地每一个六一文艺汇演的舞台上,这首不分地域不分年龄的孩子们都能口口传唱的《孤勇者》,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魅力?
初次听到这首歌,我不以为意,只是对粉丝用这首歌剪辑出来的饭制超燃视频比较感兴趣,然而一个月后我却不得不为我昔日的傲慢向这首歌表示诚挚的“歉意”:对不起,真是小看你的影响了吼!
今年1月中旬,距离过年放假还有不到15天,单位同事的小女儿因为幼儿园放假,不得不每天跟着她妈妈来我们办公室消磨时间。4岁左右的小姑娘很乖,平时大多数时间都窝在会议室里玩手机,只有偶尔会议室有人在开会她才跑出来到格子间待一会儿。
那天下午会议室一直被占用,小姑娘只好拿着手机坐在我旁边的位置看视频,于是从陈奕迅原版的《孤勇者》,到喜羊羊版本的羊村《孤勇者》;从奥特曼可以一边飞天一边发光的迪迦《孤勇者》,到那头染着五颜六色毛发的小马宝莉版《孤勇者》,我和我的同事们被迫与她一起听了整整4个多小时的歌!听到最后,我的述职PPT上不知道啥时候也被我无意识打满了《孤勇者》的歌词。
救命!我们要对这首歌有应激反应了好吗?!
然而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终于盼着幼儿园开学小姑娘被送走,我们全体松了口气以为可以和《孤勇者》暂别一段时间,结果她妈妈的手机铃声被换成了小姑娘亲自演唱的《孤勇者》,碰上事儿多业务忙的那几天,整个公司此起彼伏全是“战歌”响起~
其实只要常刷短视频或者新闻的朋友们都可以发现,我说的这个同事家小女儿偏爱《孤勇者》事件绝对不是个例,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生,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小男孩儿还是小女孩儿,《孤勇者》就像是一剂特效传染药一般传播在孩子们中间。传说只要在人群中大喊一声“战吗?”接着就会冒出一大茬儿小学生回头对“暗号”——“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来用一组新闻简讯看看小孩子们究竟有多爱《孤勇者》:
6月30号,江苏淮安。8岁的男童毛毛在手术前紧张得浑身发抖,麻醉医生想到最近“对暗号”的梗,便轻哼了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结果毛毛立刻接唱完了整首,并且快速放松情绪,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毛毛说,当他听到医生唱第一句歌词,他体内就好像是爆发了“洪荒之力”,一点都不紧张害怕。
云南昆明,某小学拔河比赛中,一个班因为拔河比赛输给了隔壁班,导致全班原地哭成了一大片,老师们没办法,只好拿出杀手锏——合唱《孤勇者》。于是全班同学开始边哭边唱,尽管脸上还挂着伤心的表情,但内心却被这首歌不断鼓舞着:“这次的失败不算什么,我们要继续加油,朝着光前进!”
这样的传播力和受喜爱程度真的太惊人了,甚至于某天下午我刚下楼买完菜回来的老母亲也猝不及防哼起了《孤勇者》的调,把我吓了一大跳,莫非现在中老年市场也被“攻占”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每天下楼买菜、遛弯儿时总经过小区附近的幼儿园和小学,临近六一文艺汇演,“那操场上齐刷刷全是排着队唱这歌的,我们天天听好几遍,能学不会嘛!?”
破案了,说到底还是小孩子们的强行安利。
那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孩子们到底为什么这么痴迷《孤勇者》呢?甚至于很多幼儿园、小学老师专门教的儿歌、古诗词课文都要甘拜下风。是一传十,十传百的盲目跟风?是新一代小孩子对于流行歌曲的敏感程度异于往昔?还是除此之外的另有隐情?
我认真研究了这首歌的歌词,又伴随着它的旋律和几个小迷弟迷妹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发现最初开始流传《孤勇者》的那一批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家中老人又只能陪着玩一些基础的小游戏,所以他们就有了大量机会接触到手机、短视频这些东西,于是《孤勇者》这首歌就凭借着紧凑、有进阶的节奏,和热血燃动的歌词闯入了孩子们的心....巴里。
如今独生子女多,孩子们又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和平、安稳的年代,日常生活中鲜少有独当一面、集体行动、当英雄拯救大家拯救世界的机会,因此天生就对集体,对英雄,对孤独,对桀骜有着强烈的向往,“孤独”、“战”、“英雄”、“孤身走暗巷”、“不跪的模样”...这些歌词正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每次大家一起唱响《孤勇者》,就好像是把自己代入到了英雄的角色之中,他们紧握双拳,慷慨激昂,甚至激动地满含热泪,一边唱一边在脑内上演各种各样只在电视里看过的英雄场面;每次听到这首歌,歌词都好像在激励他们只有勇敢坚强才能成为英雄。
《孤勇者》更多的是一种代表现象,其实很多爱国性质的电影、读物都能让小孩子燃起强烈的勇敢、坚强、亢奋的情绪,远一点比如18年的红海行动,近了比如21年、22年的两部《长津湖》,每当电影中出现英雄牺牲,或是顽强打击敌人、众志成城攻克险阻的画面,电影院里都会响起小孩们激动的哭泣声。Emma,有时也不止小孩儿,毕竟独生子女、和平年代下的温室小花,这两个条件我们95后也是能勉强挤进去的,偶尔家长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过度痴迷类似的电影场面或是相关歌曲,其实这就是我们内心的英雄情结在“作怪”。
由《孤勇者》出发,却不应该就在《孤勇者》那里结束,对此我们更应该去挖掘出当代孩子们内心对集体、团结、英雄的渴望,充分利用他们更能接受的表现形式比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去引导,让他们把他们崇拜的英雄人物作为一个榜样,向着更勇敢更坚强更团结的方向茁壮成长!
期待《孤勇者》之后,我们可以快一点看到更多被孩子喜欢的正能量歌曲、影视~
关于宝宝的手机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