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迷人的》:走自己的路,孤独是优秀的前兆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   文/七月欢歌   图/来源网络,与文无关,侵删   -   蒋勋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孤独最治愈、最形象的描述。   而读过《孤独是迷人的》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把这句话彻底践行起来的,却是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孤独是迷人的》,是一本诗集,艾米莉·狄金森正是它的创作者,她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她从25岁起,就离开人群,放弃社交,终身未婚。爱情与她,也总是擦肩而过。   终其一生,她都在与天地问答,和自然交流,与自己对话,写诗给自己。   独自生活的30多年里,她写了1700多首诗作。这些诗,虽灼灼生辉,却和她的主人有着一样,孤独的命运。   直到狄金森去世后,这些尘封在抽屉里,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诗作,才得以走进人们的视野,惊艳众人。   这还得感谢狄金森的妹妹。是她没遵照狄金森临终遗言,将这些诗稿焚烧掉。否则,我们将无缘读到这本书。   由此可知,狄金森生前僻居一隅,自得其乐,死后,也不想惊扰了谁,只求安然。真是将“孤独”两个字,刻进生命里了。   就是这样一位几近自闭的作者,和她的一首首直抵灵魂的诗作,奇妙地,为世人解开了孤独的第一粒纽扣,传达着爱和希望。   孤独,原来是一首诗   “我把自己藏进花里,让你戴在胸口,你,并未察觉,你戴着我-----”   “我把自己藏进花里,在你的瓶中凋落,你,并未察觉,你感到的,几乎是一种寂寞。”   一字一句,慢慢读。我眼前浮现出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轻挽着发髻,手扶着窗棂,俯瞰着花园,眼神专注,嘴角边噙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狄金森把自己的孤独藏在了诗中。无论是在胸前绽放,还是在瓶中凋落,终是,没有人察觉。   孤独明明是灰暗的,应该散发着腐浊的气息,可是,这位传奇的女诗人,却让孤独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可能,蒋勋说得对。他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让北宋词人苏轼感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孤独,让法国诗人拉马丁叹息:“到处都没有幸福在等待我”。   孤独,让张爱玲希冀地说:“在这城市里,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频率,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我相遇。”   所以,我不得不承认,孤独确实有些迷人。   它有时像一位哲人。你凝视它的时候,它就剥丝抽茧,解剖了人性,让你的思想恣意生长,普通的语言,好似已无法承载,令你想要吟咏,想要讴歌。   有时,它也让你摸不清秉性。偶尔,是一口很深的井,让你望不到底,在深思中沉默忧郁。大多数的时候,仿佛只是一双能读懂你的眼睛,让你自然放松,平静欢愉。   我想,狄金森应该是深得“孤独”的真味。她于是肆意地在诗中,孤独地爱恋了自己一生,并通过她的诗,爱恋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然后,这些神奇的诗句,就这样,翻越百年历史,和我们共鸣,抚慰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孤独。   孤独,其实是一种力量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狄金森,把自己对阅读和书写的热爱,如此直白地写进诗里。   她曾说,如果有了莎士比亚,她什么都不需要。   在那间属于她的小屋子里,狄金森沉浸地读勃朗特的诗歌,读莎士比亚的戏剧。   阅读,确实是一个人的事。思考,也确实是一个人的事。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更是一件无比孤独的事。   好在,狄金森说,孤独是她的本性。   也正是这个本性,让一位足不出户的女子,获得了跨越山海、放飞心灵的力量。   世人眼里的孤独,就这么恰当地,化为了一方沃土,滋养着这位幽居诗人的才情。   也许,这世上,但凡有些深度的事情,都是孤独的。   孤独,催生着新的思想,积淀着创造的灵感。   女娲,感到孤独,创造了人类。   亚当和夏娃,感到孤独,走出了伊甸园。   梭罗,在偏僻的瓦尔登湖,独自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写下了声名远播的《瓦尔登湖》。   路遥,在一家煤矿医院的会议室,独居了四载,完成了长篇巨作《平凡的世界》。   有人说:“庸人爱热闹,智者爱孤独。”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孤独,确乎是一种不寻常的力量。它似乎孕育着生命中的一切可能。   有的人,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有的人,在孤独中,升华了情感。有的人,在孤独中,锻炼了胆识。   诗人狄金森,在孤独中,完成了对命运和死亡的探索。   可以想见,在无数个白天和黑夜,她任凭俗世喧嚣,兀自思考,在清冷中,理着思绪,写着悲喜,睿智而聪慧。   在她或长或短的诗篇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她思想的跳动。那些思想,像是守护她的利剑,让她的心灵获得安宁。   孤独,终将让生命丰美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何等饱满,玫瑰正在郊外开放。”   狄金森的目光,似乎总是流连在树木花草间。她总是很容易地捕捉到,万事万物的美好和灵动。   我总在想,假若这位女诗人和我们一样,没有离群索居,要应对生活中所有的猝不及防,她会不会觉得毛栗褐色可爱,浆果面颊饱满。   也许,诗人就是如此警惕地,不让自己陷入无休无止的琐碎里,而深刻地与世界保持着距离,尽情体验着生命的丰美。   你想想,在那个晨曦比往日更柔婉的时空里,诗人的心境,多么平和温柔,仿佛心田都漾着一波一波的涟漪,周身都萦绕着诗情画意。   这样的日子,何等芬芳、恣意,这样的心情,何等甜蜜、清明。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显然也喜欢这种孤独,他说: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是的,孤独,让我们看到本真的自己,和本真的世界,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灵魂。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孤独,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地接受孤独,更不要说享受孤独。   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否喜欢孤独,终究会在变老的路上,无一例外地,必然地,与孤独同行。   所以,周国平告诉世人:“你只有敢于孤独,才能享受生命的丰盛。”   当我们试着放下内心的执念,不再为名利所累,当我们试着放下狂热的欲望,不再为奢求买单。   我们的心,才会慢慢平静下来,才能看花是花,看树是树,才能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还给自己,让过去的过去,让未来的走来。   当我们学会和自己的内心相处,倾听自己的声音,生命才回归它真正的意义。   孤独,是生命的馈赠。丰美的生命,从你学会享受孤独开始。   人生一世,所有体验,皆是心灵的独唱。无人应喝,实为常态。   与其害怕孤独,抗拒孤独,不如,学会享受孤独。   诗人狄金森的世界,既狭小又广阔。不是她生来伟大,而是学会了享受孤独。   她的诗,语调轻快,意境深远。闲暇品读,就像有阳光照进心的缝隙。   即便是谈论命运和死亡这种严肃话题,也不觉沉重,仿佛是与邻家女子的一场对话,她引导着你的思考,给你更多的生命体验。   孤独,让她拥有诗人的视角。孤独,赋予她战胜外界的力量。   让我们,也在日渐成长的路上,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积攒与孤独相伴的勇气,培养享受孤独的情趣,慢慢学会,在人间的喜怒哀乐中飞过,不被过多的羁绊。   余生,愿你能在芸芸众生中,活成一朵沙漠里的玫瑰,敢于在荒凉里独自吐馨。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在岛屿读书#   现代主义音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