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谱连载】到乐无怨,天人合一 之《击壤歌》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天地之间的歌简谱教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与中华文明共生共长,风雨同舟。诗记录了我们文明的悲喜,滋养了中华民族的诗心,也让中华文化闪耀着诗性的美质,诗教几乎等同于中国的国教。而诗在古代是用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诗与乐本是艺术共生体。古人吟唱之不足,则倚琴而和之;《诗》三百,孔子皆一一弦歌之。诗与琴结伴而行,自文明的源头顺流而下。现在让我们再以诗琴为舟逆流而上,回到往昔,那文明的初始,天人合一的圣王时代。   翻开清代文人沈德潜编辑的《古诗源》,第一卷古逸篇,排在第一的就是《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诗虽不长,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悠远而淳和的桃源美境:先民们行随日月、心融自然,凿井耕田、渴饮饥食,与天地相守为一。这首原载于《帝王世纪》的古歌谣,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是现存最早的诗歌,距今已有四千余年。   《帝王世纪》中记载:尧时有壤父五十人,击壤于康衢,或有观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亦云:"壤夫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夫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与我哉!   帝尧以道治国,无为而化,所以人间才能有此质朴而宁静的淳和治世。百姓安居乐业,击壤而歌,却不知帝王之治,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这大概也是历来儒家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庄子·让王》也赞美这种百姓浑朴少欲的生命状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若生于此世,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心灵于天地相通,可谓人生化境。此种融于自然的和谐,千载而下,永为后世向往。   《击壤歌》文辞纯朴,悠远宁静,若能倚琴而唱这四千年前的歌谣,又是何等的惊绝!古来诗琴同行,我们翻开明代安徽琴人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第十三卷第一首就是这首名为《击壤歌》的琴曲。曲后的附记云:尧时有老人击壤于康衢,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哉!”被之弦歌,可以见放勳垂衣之气象也。   此曲共八段,原书定为角调乐曲,打谱订为F调,正调定弦。笔者推断此曲应是后代琴人根据击壤歌的原唱发展括充而成,歌词只在乐曲的第七段泛音部分出现。此曲旋律质朴、亲切,意境悠远深邃、平和宁静,情绪愉悦、无怨无闷。击壤老人的悠然自得、鼓腹而歌的形象跃然现于指下。《乐记》云:至乐无怨,此曲可为注解耳,是以为记。   胡思琴   2018年春记于合肥   注本文所附的曲谱,其中将原谱中不合律的地方作了一些改动,左手的按音徽位也按照实际的位置标出,与原谱有些出入,本文在这里不一一注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对照检查。   胡思琴,安徽合肥人。幼慕雅道、好书爱乐,长而喜读经典、多方涉猎,博采众芳、以养素志。游心于千载之下,流连于翰墨之间。虽居市井一隅,长以山林为念。闲来吟咏春秋、醉意古典,以翰墨写心、诗词养性,于音乐尤为属意。早年用功于笛、簘,后潜修西乐十余载。然数艺之中,最喜古琴之幽静深远、道通天地。曾随诸城派宗师刘赤城先生习琴,后又受教于当代名家龚一先生。二十年来用功不辍、操习不倦,复留意诸家、浸淫古谱。自以恢复中华传统琴道精神为己任,于闲时开舘授徒,传习古琴技艺,兼从事古琴音乐的创作与教学研究。愿结交同道,为古琴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天地之间的歌词线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