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电影,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电影,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南征北战电影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南征北战电影简介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南征北战电影主要内容是什么剧情简介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解放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解放军合围,企图与解放军展开决战。解放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解放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

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援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

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解放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角色介绍

1、高营长演员冯喆

解放军的基层指挥员。他勇敢、坚定、刚毅、灵活、不怕牺牲,个性温厚,富有智慧,还有一些书卷气,既儒雅又英武。

2、师长演员陈戈

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解放军高级干部,忠勇、沉着、有思想、有智慧,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和毛泽东军事思想。

3、刘永贵演员仲星火

解放军战士,桃村人,热爱故乡,誓死要保卫解放区,保卫自己的家庭和幸福,所以一开始对于部队进行战略撤退、放弃桃村很想不通。当部队歼灭了大批敌人,获得伟大胜利时,他才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战略方向是正确,就算丢掉十个桃村也值。

电影《南征北战》讲的是解放战争哪场战役

1947年冬,解放军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敌人,解决了指战员和群众中的不理解情绪,作战略后撤。最后全歼了敌人。

电影《南征北战》轶事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些陈年旧事来。因为知道电影《南征北战》

的一些故事,就先从这里谈起。

电影《南征北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白版,另外一个是彩色

片,都是名片,所以现在年龄在三张半以上的大概都曾看过。

黑白版摄于五十年代,到文革以后电影青黄不接老片重放那阵,

又同许多老电影一起被拿出来重放,所以我们这些生于六十年代的也

都有缘观看。彩色版摄于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那个时侯八个样板戏

来回放了无数遍以后,可能江青也觉得烦了,就想到也搞点革命的故

事片。可文革以前的十七年全都黑了,就是有点成就也老同刘少奇这

类走资派联系在一起,于是也就难以找出正面的题材。只有战争题材

的还可以,同当时战天斗地的形势也很合拍。不知道那时能够写本子

的都被打倒了还是没想到找人去写,也许是江青那根筋不对劲想到要

重拍《南征北战》。

这部电影的新老版本都是在我老家山东拍的。电影中有一段很有

名的台词,讲的是国民党军官正在召开分析形势的军事会议,一位军

官站在地图前很严肃的讲到:“据侦察,共军在大沙河一带修筑工事”。

这里的大沙河就是我们山东青州老家一带的一个河,实名弥河。电影

的故事情节指的就是国共两军最后一次内战时在山东一带的拉锯战。

电影中的解放军就是陈毅的军队,陈毅那时确实在那一代住过一段时

间。情节还是有点根据,当然细节肯定是艺术加工的。记得有个场景,

当解放军征战回到大沙河时,一个士兵俯身捧起大沙河的水无比深情

的说:“又喝到家乡的水了”。我不知道编剧是谁,但从这一句台词

上来看,编剧肯定是位南方人。因为南方人喝河水,而我们那一代喝

井水。即使河水清澈甘冽,比江浙沪一带的水干净的多,也从来不喝

河水。

新老《南征北战》除了凤凰岭那一段戏是在山东莱芜拍就以外,

大部分都是在大沙河一带拍摄的。大沙河河床确为细纱铺垫,所以河

水清澈见底。河宽有一公里有余,但水浅流缓,冬天河水不没膝,夏

天水不没腰,所以戏中的军队可以脱鞋挽裤而渡。

拍新版《南征北战》的时侯,我正在上小学,那时本来就没有多

少学可上,平时除了作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也没有地方可去,当然看

拍电影就成了一大乐趣。其实看拍电影比看电影可要气派得多。那些

国民党的坦克虽然有的缺了炮筒,有的身上残缺,那可是真家伙,甚

至上面的白日徽都在。等到成列的开出去,轰轰隆隆。那木头修补的

炮筒,依然威风凛凛,同真的一样。虽然现在看了坦克就心惊肉跳的,

可那时年幼无知,又崇拜这些军中行头,象坦克之类的东东那时候咱

只是电影上看过,猛的见到这真家伙真得兴奋呐,同志们!

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比如有一个坦克就是个可遥控的模

型,尺寸很小,当在拍在河滩上坦克被炸着火的时侯,非常方便,拍

完了只要用一个箱子扣上去就能将火扑灭。在看了这些东东之后再看

类似的电影,就少了许多乐趣,从来不相信这类电影是真实。当看到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抱着火箭筒要扑向敌人的时侯,当看到丘少云

在烈火中挣扎的时侯一点也不觉得难受,因为知道他们是在拍电影。

从那时起不但知道这电影上的东西是假的,还知道拍电影费的时

间、物力和人力还真是不小。那些河边的树林,本来没有什么青松翠

柏。为了让首长对“东跑西颠的赶路却不同蒋匪打仗”这一毛主席的

伟大思想而想不开的战争迷部下作工作时有一个幽静的环境,特地从

山上拖来几株巨大的松柏,借着绳索立在河边装门面。至于动用军队

之多,可能不少于当时的实战军队。只是放烟火的军队就是一个连,

就不用说国共双方的军阵了。记得到了热闹的时侯,大沙河两岸灰不

溜球(共军)黄不拉几(国军)的军队坐满了两岸,甚为壮观。那些军队

可不是简单走走样子,他们可是经过了无数次排练后才拍的。就是电

影开头那段军队行军老乡们夹道欢迎那一段,在开拍之前,那些可怜

的军人们就在一段一公里多长的土路上练了个把月。整天弄得号角震

天,尘土飞扬。大沙河一带整整拍了两个春冬。就这样,我们起初看

过的还没有配音的片子,到后来大多数都没有用上。所幸江青没有更

多这样的题材来拍,象这样的电影如果一年来上十来部,照那时的国

力,一年的文化预算就会全砸在里面。

说来也巧,后来听老父讲,五十年代他们当兵那会子,正好赶上

拍那个黑白版本。因为没有赶上进度,冬天的场景到了春天还没有拍

完,可那时树已开始发芽,只好派他们的军队去,用手把树叶摘了来

冒充冬天。可见那个黑白版本也费了不少劲。

后来在上海时去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长辈,那个病房住的全是相

当于陈毅在山东时的部下那一茬的老干部。他们讲到被诗化了的经历

时,都眉飞色舞。他们知道我感兴趣,每次都谈,一直从山东谈到上

海,再福建谈至返沪。只有在我长辈床边的一位大汉从不搭话。他常

常拄着拐杖,在床边踱步。同他搭话,也仅仅是唉声叹气。经介绍,

才知道他就是老版本电影中饰演具有无限革命乐观主义的那个小胖子,

后来曾是上影长厂长的铁牛。他是因为脑溢血而长期住院。那时他的

妻子也在生病,几个小孩听说也是不太健康,所以几乎没有人来看他,

就只有在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中度过。可见戏上戏下,此时彼时真是两

个世界呀。

电影南征北战表达的意思

与《地雷战》(唐英奇、徐达、吴健海,1962)、《地道战》(任旭东,1965)并列,电影《南征北战》(成荫、汤晓丹,1952)作为著名的“老三战”之首,最早筹划于1951年春天,是由沈西蒙一出名叫《战线》的四幕话剧所引起的。当时,各电影厂由于全国性的文艺整风运动全部停工,唯独上影所承接的这部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主题的改编之作,以其直接受“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领导而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献礼的特殊身份,成为当年“一支独放”的准拍片。

其以1947年冬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详细描述了部分官兵、百姓对一路胜仗、一路北撤战斗策略由忿然不解到茅塞顿开的认识过程,从而通过具体入微的实际例子,从战势变化结合思想转变的两相对比入手,着力表现并证明了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毛泽东运动战思想。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对《武训传》(孙瑜,1950)、《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等片大规模批判之际的艺术生产活力,更在苏联战争片的影响下,凭借其对重大题材、宏大场面的全景式展现和真枪实弹、气势磅礴的纪实风格,开创了中国史诗化战争电影之先河。

而在创作人员的构成上,影片则沟通南北、新老搭配,不单集合了成功执导过《钢铁战士》(1950)的北影导演成荫和上影导演汤晓丹两套班底;包括饰演高营长的冯喆、饰演女村长的张瑞芳等在内的原国统区老演员,也在同饰演师长的陈戈、饰师政委的汤化达和饰演战士的仲星火等解放区文艺干部的合作中,实现了从才子佳人、老爷太太到工农兵形象的全面转型。

而出于对人民解放军“运动战”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准确把握,电影厂还特别组织了军事顾问团加以把关。与此同时,总参谋长粟裕一方面通过对当年华东战场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的亲自讲解为影片情节的真实性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也从节省开支的角度对部分景地进行了调整,如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并以残破的青州火车站实景为重点等等,从而在艺术层面确立了朴素的新现实主义视像风格。

不仅如此,陈毅更是从剧本讨论入手直接参与创作,其对编剧沈默君所提出的“你们应该设计一个解放军团长,在大踏步后退的时候,搞不通思想,丧失了胜利信心,临阵脱逃,叛变投敌,最后在我军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又被我军俘虏,受到军法审判”的建议,虽然未获全部通过,但这种“搞通运动战思想,不是听一次报告就通了的,是要经过斗争实践才认识到的”基本设置还是确立了贯穿全片的主要题旨和情节架构,并最终坚持了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创作理念。

由此,不单扮演老区群众的须到山东农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扮演解放军的要进连队和战士们摸爬滚打,便是扮演国军将领的也要深入俘虏营同国民党军官零距离接触。从而在长达一个月的全方位“下生活”中,有效打破了角色塑造上的概念化模式:不单冯喆饰演的高营长卸下了军人角色冷厉、粗放的常规脸谱,将温厚有礼和多少带有书卷气的个性色彩与刚毅果敢的大将风范两相调和;就连敌方李军长(阳华饰)对张军长(项堃饰)“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的苦苦哀求也充满了人性的感动。

所以说,这样的一部黑白电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提亮的色彩是无以比拟的。其所奠定的战争片雏形,一方面为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以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为当代主旋律影片与商业运作的联姻供给着养料。《集结号》(2006)导演冯小刚就曾明确表示,早在筹拍阶段就和美术在对《南征北战》中一些大场面战争戏的反复观片之下,获得了很大启发。

74版:红色浪漫之破冰

和1952年的创作背景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翻拍计划也不是平地里的突发其想,而是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与文化使命,以故事片的恢复生产对革命舞台“样板戏”一统江山的局面所展开的一场破冰运动。这次翻拍主要是在1973年后,由长影的《青松岭》(刘国权、姜树森,1974)、《战洪图》(苏里,1974)、《平原游击队》(武兆堤、常甄华,1974),上影的《渡江侦察记》(汤晓丹、汤化达,1974)、《年青的一代》(凌之浩、张惠钧,1976),八一厂的《万水千山》(严寄洲,1976),连同“北影”的《南征北战》(成荫、王炎、汤晓丹,1974)一共7部重拍片,真正打开局面的。

相对于前作,技术上的进步显然以彩色胶片及其表现下的服化道、场面场景等美术层面最为直接抢眼;但就故事情节的再度创作而言,则是本着“不走样”的翻拍原则而少有变动,有些地方甚至连对白都只字未动,置景、机位也常常与先前保持一致;因此,反倒是一些细节性的元素,在“文革”时期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下,充分引起了创作者的注意,以致在具体编排上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例如在行军方向上,52版是共军向右行进、国军俘虏向左行进;而74版则有意将其修改为共军向左、国军向右,以求最大程度上保证影片在对相关政治概念的隐性解读中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气候的不同,新作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以北影厂和文工团宣传队为中心的演员构成,不单在影片台词上化先前的南腔北调为清一色的普通话,同时也因其有板有眼、统一而标准的戏剧式表演风格,在整体基调上对革命浪漫主义呈现出明显倾斜。由此,无论是一以贯之的革命进行曲以充满节奏感的声画对位所谱写的激昂斗志,还是运用平行蒙太奇对国共双方内在气势与外在战势的双重交叉对比,都俨然可见着墨处的铺排与用力。

尽管如此,这种对政治内涵的高度敏感,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令人物编排与情节建构得以和谐顺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凭借对军政平等、官兵平等和军民平等一系列的细节展示,为热情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也以敌我为判定界限,通过概念化、公式化的角色描写和了然于目的政治宣传,有效回应了党在文艺政策上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和当时民众在朴素的阶级观念下爱憎分明的观影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国家建设,原外景地“凤凰山”、“摩天岭”一带连同弥河沿岸由于修筑水坝早已不再是原来的荒芜,村庄里也纷纷盖起了新瓦房。破败的将军庙火车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装扮一新的人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幼,个个漂亮了起来。仿佛剧中年代也跟着现实生活的脚步携带了时代的气息,有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当然,故事延展的前因后果没有变,战无不胜的主题思想没有变,在电影创作极度贫乏的社会征候下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也没有变。而不论后人对其艺术成就上的是非功过如何评说,以《南征北战》为代表的这样一批重拍片都以其独特的美学倾向和史学意义,成为被尘封的10年中划开黯淡与喑哑的一道锋芒。

而对当代中国而言,所谓“红色经典”则不仅是主旋律影片下国家意志的代言;更多的时候,其所负载的是市场经济建设当中,国民面对生产生活的压力与动力、速度与激情,而对革命年代之昂扬、纯粹自然生发的怀旧与憧憬。作为一种收视心理,在被纳入进大众消费视野的同时,亦以文化反思的身份成为了某种桥梁。其所勾连的不仅是与“新时期”相对应的历史记忆,更是蕴藏于特定创作范式与美学风格之下整一的社会理想与道德风尚,从而在视听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实现对基本价值取向的积极重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