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J·G·巴拉德的科幻小说《摩天楼》,就是一出对应社会与人性的精准且残酷的寓言。2015年,好莱坞导演本·维特利将小说翻拍成了电影。与《一出好戏》相比,这部影片要黑暗、血腥得多。
《摩天大楼》
构筑出《摩天楼》中极端环境的,是一栋与世隔绝的高层大厦。这里拥有上千套独立公寓,学校、超市、健身房等等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善,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因为一次停电事故,大楼的运作被完全打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逐渐走向失控,一场充斥着暴力和鲜血的斗争也就此拉开了。
摩天楼里上流阶层过着古代贵族一样的生活
《摩天楼》里的居民也被分成了上中下三个不同的阶层,表面上他们享有同样的待遇,不存在身份的贵贱。但从社会地位上看,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撼动的鄙视链条。
当规则按下重启键,人们身上的阶层标签也就此被撕下,底层人压抑的不满被顷刻释放,想要打破阻档着他们向上攀爬的阶级壁垒。停电后爆发的骚乱,本质上也是对有限资源的抢夺和占有。
人性的黑暗欲望,让维系整栋大楼的秩序显得脆弱和可笑,也最终导致了文明的溃败。
摩天楼里的骚乱不可避免地走向暴力
另一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蝇王》,也讲述了类似的人性寓言。这个故事的前提,和《一出好戏》非常相近。
小说的主角被象征性地设置为一群孩子,他们在一场空难后侥幸逃至一座荒岛,一边求生一边等待救援。他们最开始忙于生存,能够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但因为观念的差异,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这群人逐渐分裂成了两派。
登陆荒岛的童子军
随着荒岛生活的继续,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里可以脱离规矩、法律以及道德的束缚。于是他们身上属于动物性的残暴一面就渐渐显现出来了,两拨少年走向了自相残杀的悲剧。
戈尔丁创作的这个反乌托邦故事,因为它背后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警示寓意,受到很多电影人的青睐,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1990年版本《蝇王》
在与《一出好戏》相似的前提下,戈尔丁对人性的看法,显然要更加悲观:——在毫无束缚的情况下,人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兽性,成为乐于杀戮的魔鬼
通过这出儿童悲剧,他不仅想剖析人性,更是要提醒世界,人性之恶的本质。
从文明走向野蛮
除了《摩天楼》《蝇王》,这类拥有相同故事模式和精神内核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包括我们熟悉的《心方慌》系列以及美剧《行尸走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